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異形/聖約 - 古典樂在科幻電影中的效果

前日觀看了最新一集【異形】系列電影【異形/聖約】甚是好看。

筆者今天談論的重點不在這部戲拍得如何如何,而是想談談西方古典樂在未來科幻電影中所發揮的效果。


我相信科幻電影迷都知道1968年由大導演Stanley Kurbrick導演的科幻經典:【2001 太空漫遊】Space Odessey 2001. 那部電影極其成功地借用了兩部古典經典,(1)理查 史特勞斯的交響詩:Thus Spoke Zarathustra (2)約翰 史特勞斯(圓舞曲之王)所作,耳熟能詳的 Blue Danube,藍色多瑙河. 大導演寇比力克把這兩首經典選為主要配樂來襯托電影主題。電影一開場,猩猩把一個骨頭拋向天空,骨頭在半空打轉。此時,【查拉斯特拉如是說】的那個主題出現,從遠處傳來的微弱喇叭聲預示著震撼人心的“文明的黎明”,極具戲劇性。爾後太空船(穿梭機)在地球軌道上即將與太空站對接時翩翩起舞似地響起藍色多瑙河,完全配合了太空空間裡面那一切慢動作。兩首曲子在寇比力克操刀之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他選擇的這兩首經典,在他的電影中爆發出巨大的音響效果。

2002年,史提芬 史匹堡執導了一部科幻片叫:Minority Report. 電影講述在未來世界,“犯罪是可以通過預感系統來及時防止”的。主題非常有趣,全片充滿懸疑相當緊湊,是史匹堡晚年的佳作,主演的湯 告魯斯的演出也很到位。好,Minority Report借用了古典名著,是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未完成】。電影有一個情節,是描述主角湯 告魯斯(飾演未來警察)在電腦大螢幕上搜尋‘疑犯’未來的‘蹤跡’。此時,舒伯特的【未完成】開始響了,我在戲院裡頓時感到 “哇,這音樂配得太巧妙了!” 【未完成】開首的沈鬱而悲劇性,由弱漸強的大提琴合奏扣人心弦,配合電影裡那緊張畫面,效果十分出色。我當時為史匹堡對音樂的敏銳感覺非常佩服。


言歸正傳,談談這部最新的【異形】電影,【聖約】。電影開頭是一個由巨大坐地玻璃,一台烏黑的大鋼琴,牆壁上懸掛著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除此而外只有兩張座椅的空靈寂寥的內部空間來開始敘事。觀眾隔著那巨大坐地玻璃看見遠方冰冷的山脈。 在這完全潔淨的空間裡有兩個人,一個‘創造者’和‘大衛’David( 人造人,Cyborg )。‘創造者’(也是大衛的‘父親’)叫大衛彈鋼琴給他聽。大衛服從‘父親’的命令,靜靜地坐下來開始不十分熟練的彈奏,奏出華格納,【萊茵的黃金】前夜第四幕最後演出時演奏的:'God's entrance into Valhala' ( 眾神進入華爾哈拉 )的開首幾個音符。我立刻感到哎呀這選曲太獨特了。通常在這樣的場景,若要挑一首古典來配合影像,很可能是巴哈此類巴洛克音樂,准能收到導演所預期的效果。但是,大導演Ridley Scott以他敏銳獨到的藝術觸覺,選中了華格納來襯托開場音樂,向戲院裡有限的知音拋出了動機。

電影到最後,經過與異形的連番搏鬥,侵入太空船的異形被消滅,女主角在冬眠艙裡面躺著,準備繼續向目的地殖民星長達七年半的航程。此時,那人造人‘大衛’隔著玻璃凝視女主角,就在那瞬間,女主角才發覺她原以為是Walter的人造 人(大衛和Walter由男主角,Michael  Fassbender飾演)其實是陰謀毀滅人類的大衛。女主角在冬眠艙裡面掙扎但是一切已無可挽回。接著我們看見大衛從口中吐出兩個裝在容器裡面的異形胚胎。他把兩個胚胎小心翼翼地放進培植抽屜裡面把它關上。大衛慢慢地離開,此時電影再奏起華格納的'God's entrance into Valhala',不同的是,這次以全交響奏出而非鋼琴獨奏。華格納莊嚴的音樂前後呼應給電影打上圓滿的句號,使故事在極具戲劇性的氣氛中結束。


以上筆者所列舉的是在電影裡面引用古典音樂成功的例子。不過,也有失敗的案例。2010年由三流導演Tom Hooper編導的關於英國國王喬治6世的傳記電影King's Speech。那部戲是敘述國王喬治6世治療口吃的人生歷程。 最後一場戲,喬治6世終於克服口吃,在BBC電台完成向英國國民宣布對德宣戰歷史性演說之後慢慢步向白金漢宮陽台...這時候電影背景響起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帝皇】第二樂章。須知電影主角是英國皇族,是戰時國王喬治6世,是現在伊莉莎白女皇的父親。導演Tom Hooper竟然用德國音樂襯托講述關於英國和英國人的電影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可見此人之愚蠢和藝術觸覺之遲鈍。那貝多芬【帝皇】果然和電影影像完全矛盾完全不搭嘎。我看得蠻不是味道掃興非常。



大師與庸才之間,是有天淵之別。






2017,5.18

*圖:互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